新闻
首页 >  我们新闻 >  2018年气候能源圈10件大事:变局中全球气候行动提速

2018年气候能源圈10件大事:变局中全球气候行动提速

  • 发布时间:2025-06-24
  • 来源:网络
  •   
  • 打印

  报告指出,较工业化前水平,目前全球温升已经达到了1℃◆★■,造成了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北极海冰减少及海平面上升等影响。为实现1.5°C温控目标,全球需要在能源、土地、城市与工业系统进行深远的、前所未见的转型■★◆◆◆★,在本世纪中叶实现碳中和,在2050年将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提高到70%-85%,彻底淘汰燃煤发电,并增加森林碳汇以吸收大气中多余的二氧化碳。

  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政府主办的全球气候行动峰会于9月14日在旧金山闭幕■◆■◆◆,来自100多个国家的5000多位各界领袖出席,超过100位政商界领导人在峰会上承诺最晚于2050年实现碳中和◆★■■。

  这为中国实现■◆◆★“十三五■◆◆”碳强度约束性目标和落实并增强2030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奠定了基础。作为新兴经济体和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最大的国家,中国的低碳转型进程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至关重要★■◆■■◆。其2020年前气候目标的提前完成◆◆■★★,给全球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注入信心◆◆■★。

  继中国“大气十条★★◆”目标全面落实后,此计划将继续推动中国能源部门的清洁转型。

  2018年11月,欧盟委员会公布了名为《给所有人一个清洁星球》的长期温室气体低排放发展战略,承诺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的目标。这是全球首个提出在本世纪中叶前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主要经济体。

  (关于创绿研究院:创绿研究院是一个扎根本土、放眼全球的环境公益机构★■。我们致力于全球视野下的分析和研究,促进利益相关者的跨界对话与参与,推动气候与环境友好的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助力中国向着可持续的、公平的、富有气候韧性的方向转型★■■◆★◆,降低全球生态足迹。网站:微信公号■★■◆■★:气候与金融面面观)

  2018年4月,国际海事组织(IMO)海洋环境委员会第72次会议在伦敦召开,并通过全球航运业首项温室气体减排战略。IMO承诺★■■■★■,到2050年,全球航运业温室气体排放量将比2008年水平至少下降50%,并逐步实现零排放目标■◆★◆★。

  经过15天的艰苦谈判及不断推迟的闭幕会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四次缔约方大会(COP24)于波兰卡托维兹当地时间2018年12月15日深夜落下帷幕。各缔约方围绕自主贡献◆◆、减缓和适应◆★■★、气候资金、技术、能力建设、全球盘点和透明度等《协定》的机制和规则基本取得共识,达成了《协定》的实施细则★■◆,为落实《协定》提供了指引。

  加州气候峰会展现非国家主体行动力:百位政商界领袖承诺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

  但根据目前已达成的减排战略◆★★■■,到本世纪末全球航运业温室气体排放量或将达到43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是最大排放限额的2◆■◆.5倍★★◆◆◆■,距实现《协定》2°C温控目标仍有较大差距,更不用提1◆■.5°C目标。航运部门仍需加速制定更具雄心的减排路线℃目标。

  全球投资者正加快撤资化石能源行业的步伐◆◆。出于气候风险考虑,劳埃德、英杰华■★★、安联、安盛■◆◆◆■、苏黎世等保险集团已经陆续将资金从煤炭及其他化石燃料行业撤出★★。2018年7月★★,爱尔兰通过《2018化石能源撤资法案》◆★,政府旗下的爱尔兰战略投资基金将在5年内撤出其在化石能源企业的投资★◆◆■■■。美国慈善战略咨询共益企业Arabella Advisors 2018年发布的报告指出★◆,过去五年来★■★◆◆,管理着超过6万亿美元资产的近1000家投资机构已承诺从化石燃料行业撤资。

  欧盟也在推动交通运输行业的清洁低碳转型★◆。2018年10月,欧盟提出■★,与2021年的水平相比,到2030年实现汽车碳排放下降35%★◆■◆■★,货车排放下降30%的目标★■◆。

  随着太阳能和风能发电成本持续下降■★★,可再生能源发展迅速★■★★,持续挤压化石能源市场■■,停煤减碳已成全球趋势。

  IRENA预计到2020年,太阳能光伏发电成本将减半★■■■■。REN21发布的《全球可再生能源现状报告2018》显示★■◆★◆■,2017年可再生能源发电占到全球发电量净增加值的70%,新增装机178GW(1GW=1000MW)◆■★。

  可再生能源成新增发电装机的主要来源,全球管理资产超6万亿美元的投资者已承诺从化石燃料行业撤资

  2018年11月,世界气象组织发布年度《温室气体公报》◆★◆■★■,报告指出2017年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浓度再创新高,其中二氧化碳平均浓度为405■★★◆★★.5ppm,是工业革命前水平的146%。

  在气候变化影响加剧■★◆、各国减排雄心不足的背景下,地方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非国家主体在此次峰会期间展现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决心与行动力■■◆■★★,为年底的卡托维茨气候大会凝聚共识,增强政治意愿。来自中国的十家公益组织、基金会和研究机构共同发起气候变化全球行动倡议,一同支持中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此外◆◆◆,多位工商业界领袖也发起了“中国企业气候行动■■”倡议,致力于推动私营部门采取气候行动■■。

  2018年3月,时任国家发改委气候变化司司长李高指出,2017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碳强度)比2005年下降约46%,提前三年实现了到2020年碳强度下降40%-45%的目标★■。

  今天■★★◆■■,环境公益机构创绿研究院与澎湃新闻()联合推出图集,回顾2018年里发生的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气候能源十大事件。距离1.5度的目标仍有巨大差距,各国未来二十年的政策与行动对于人类能否实现公正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但是,“无论最终结果将人类历史导向何处,我们决定★◆★★,选择希望!”(《流浪地球》)

  2018年8月13日,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的碳价达到18欧元/吨,为上年同期碳价的3倍◆★■,创下10年来最高水平★★■。

  该行动计划将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和汾渭平原三大区域作为大气污染物重点防治地区◆◆★★★★。具体目标是,到2020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比2015年下降15%以上;PM2.5未达标的地级及以上城市浓度比2015年下降18%以上,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0%,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比率比2015年下降25%以上■◆★。

  航运业是碳排放增速最快的部门之一,年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总排放量的2-3%。国际清洁交通委员会指出,全球航运业自2015年温室气体排放量不能超过17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才能够落实《巴黎协定》2℃温控目标。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受《巴黎协定》缔约方委托,历时两年半,于2018年10月8日发布了《IPCC全球升温1◆■■◆■★.5℃特别报告》■◆■◆,对全球温升1.5℃的潜在影响以及可能的减排路径进行了评估■■◆◆★。

  欧盟将从能效、可再生能源、清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七个战略性领域开展联合行动以实现该目标★■★■★★。2018年1月17日■★◆■◆,欧洲议会投票决定将2030年可再生能源占比目标从27%提升至35%■★■★◆◆。此外,欧洲议会还投票通过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能效提升目标,即到2021年◆■◆★■,欧盟各成员国的能源效率需要达到35%,比现行计划提高了5%。

  美国总统特朗普上任时给气候圈带来的担(恐)忧(慌)在2018年被IPCC1.5度报告的警示再次点燃,但是从人类社会的回应来看,这份恐慌没有升级为绝望◆◆,而是转化成催化剂,推动各国把以往的成就转化为增强未来行动的决心和信心。

  英国政府风险分析研究智库Carbon Tracker预计,到2023年■★,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的碳价有望上涨至40欧元/吨★★◆。碳排放权交易通过市场手段推动减排★★◆◆■。碳价的上涨有利于推动企业逐步向清洁能源发电及更高能效转型,助力其减排目标的落实。欧盟作为全球较早建立碳排放交易体系的地区,为即将进入模拟运行期的中国碳排放交易体系提供经验参考与技术合作机遇。

  历史的车轮压过2018年,身处这个过程中的我们可能没有特别深刻的感觉◆◆◆。但当我们在2019年回望2018,会发现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已经挂上加速挡,面对不断加剧的气候变化影响,各个国家和国际组织正在采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并提出更加进取的行动承诺★■。

  2018年7月,中国国务院正式印发《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对未来三年中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做出部署■★★。

  该细则明确规定了各缔约方碳排放的通报方式和监督机制,各国将遵守该机制汇报排放量。不过大会最终未能就市场机制的具体实施细则达成一致,预计在2019年COP25期间完成相关谈判。

  IPCC1.5°C特别报告警示◆★★★★,温室气体排放量的增加将造成极端天气事件增多◆◆★■★,北极海冰减少◆■★■◆,及海平面上升等影响。如7月,全球多地遭遇极端炎热天气,异常高温甚至波及到北极圈。此外,因降水减少◆◆★,气候愈发干燥★■★◆★■,加州山火的破坏性屡创新高。随后,11月的“坎普大火”在加州肆虐半个月,夺走85人生命■★◆★,过火面积超过15万公顷,已成为加州史上破坏性最强、伤亡最严重的山火。

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