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
首页 >  我们新闻 >  学习时报:新闻工作者改文风可多在“新小平实”上下功夫

学习时报:新闻工作者改文风可多在“新小平实”上下功夫

  • 发布时间:2025-06-02
  • 来源:网络
  •   
  • 打印

  推动文风的改进和变革,是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题中应有之义。在这方面,重要的是推动内容生产由以“我”为中心向以受众为中心转变,着力在“新、小◆■■★、平、实”上下功夫◆■■★★。

  “实”◆◆★■,就是态度实在■★◆◆★,有一说一、实话实说◆★◆★,既讲成绩◆◆◆■,也实事求是地讲困难★■■■,不回避矛盾■■,不淡化问题。实际上,越是坦诚实在,受众就越相信你,媒体的舆论引导功能也就越能发挥好。此外■■◆■,宣传报道的内容也要实★◆★◆★■,或有发人深省的思想观点,或有鲜为人知的新闻事实,或有生动精彩的感人故事,做到不虚、不空◆★◆★◆◆,有干货◆★★◆★■、有看头。(作者系科技日报社编委)

  有的媒体宣传报道基调与受众实际感受有“温差★■★◆◆”。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是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然而,有的媒体在宣传报道中一味说好,只讲成绩,不讲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甚至人为拔高■■,说一些过头话■★■★◆■,与受众的微观感受存在差距,好像记者和受众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应当看到■◆■◆★,这些年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取得举世公认的伟大成就,这是不容否定的事实,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存在◆★■■■,老百姓在就医就业就学、住房养老托幼★■◆■■,以及食品安全■★◆◆、社会保障等方面都还有不少急难愁盼问题亟待解决◆◆■■★。对媒体来说■■,忽视或回避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同样是新闻不真实的表现。从传播效果上讲■★◆■,宣传报道与受众的切身感受有差距★★■★,就很难让人共情共鸣★◆★■,让受众“无感”,甚至“反感◆★◆★◆”。这样“低级红★◆◆”的报道,不仅达不到“团结、稳定、鼓劲”的目的◆◆■,长此以往还会损害新闻媒体的公信力,陷入■■■◆◆◆“说了没人信”的尴尬境地。

  ★■■★◆“新★■”◆◆★◆,就是多一些新表达★◆◆、新呈现★★,在◆■◆■★★“新颖化”◆■◆★“年轻态”上做文章。首先,标题制作要出新,能“抓人”。其次,内容表达要出新◆◆◆★■,少讲老话,多说新话、有意思的话。还有■★◆,作品的呈现形式也要新鲜,能够适应全媒体传播的需要。

  不少专业类媒体还有一个相同的困扰■■,就是要让受众去理解专业性较强的报道内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正如一位医药类行业报负责人所言,他们关于药品的介绍性报道常常是“进退两难”:往前■■★◆“进■★■”一步就成了药品广告,不可以;往后★★■◆“退”一步就成了药品说明书◆◆★■◆,也不行。科技类报道也是如此,不说专业术语不行,说多了受众又弄不明白。笔者所在的科技日报曾刊登一则科技成果★◆◆,标题是《超爱丁顿吸积黑洞发现》。应当说,这一标题的表述是专业◆★■、严谨的,但作为审稿的值班编委,笔者当时读了好几遍也没看明白。■★■◆★“你以为我懂了,其实我很懵”,这就是传播◆◆◆★★“偏差”。正是由于专业术语的“翻译◆■■◆”◆★“转化”难■◆■★,有的为了图省事★◆★,就干脆照搬专业词汇,导致报道晦涩难懂,带来阅读障碍★★◆■◆★。还有的媒体在解读政策时◆★★,不下功夫,把有关文件稍作加工就迁移到媒体上■◆,既没有对政策制定背景的介绍★◆■★★■,也没有把政策亮点突出出来■★◆★★◆,更没有进行“通俗化”话语转换★■★■■◆,让一般受众不知所云,理解起来很费劲。

  “平”◆◆■◆■,就是视角放平,与受众平等相待,放下架子、俯下身子、降低调子,同受众“坐在一条板凳上”交流,不装、不端。语言上★◆■★,做到平实、“家常”★■★◆、亲和★★,不故弄玄虚、故作高深。当然,“平”的另一层含义★■★■■◆,就是着力推进专业话语的大众化、政策宣传的通俗化,通过举例子、打比方等方式,把术语还给专家★■★◆、把知识传给读者★◆,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有的媒体话语体系较为老套◆★,说的话和受众不在同一个频道◆★■,甚至不在同一个年代,一成不变的官话◆★■★■、◆■■“千真万确的套话”时有出现,同当今受众的口味格格不入。还有的文章八股味浓重◆■■■★◆,或一个模板打天下,套路特征明显■◆★■◆■,或为了追求对仗工整,不管表述是否准确、贴切,也要生编硬凑成整齐划一的一套词★■。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话语体系也在不断更新迭代。固守那些老调调,不去动脑筋创新话语,试图■■◆◆◆★“以不变应万变”是行不通的,那些面目可憎、老掉牙的话语很难赢得今天受众特别是年轻人的青睐。

  有的媒体自以为站得比别人高、懂得比别人多,喜欢端起架子教训人,评论理论文章★★■■“局里局气■◆”◆■◆★,要求别人这样那样,像是领导讲话作指示,官气十足★■★、不接地气■◆,新闻报道总要引用一段上级指示要求,显示自己写作的“高度■★”。还有的喜欢搞宏大叙事,纵横捭阖、洋洋洒洒◆★■■★,仿佛置身云端俯览众生■◆■★,令人敬而远之。要知道,很多时候★◆◆■★,对于★★“被教育◆★■◆★■”“被引导”,受众往往是不愉快、反感的。而且今天的受众无论在知识的广博程度,还是思想认识的深刻程度,以及阅历的丰富程度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我们常能看到,新闻报道后面网民的跟帖评论,有时候比新闻本身还要精彩,见解更深刻、语言更智慧★■■,这充分说明当今受众素养的水平。

  “小”◆★★★,就是找准小切口,关注小人物,讲好小故事★■◆,小中有大、以小见大,实现“轻量化”◆◆★★★“软性化”传播★★◆■。宣传报道中,既要有立足全局的宏大叙事,也要有普通百姓的微观视角■◆◆■■★;既要有反映整个时代的◆◆■◆★“大写意■■◆■■★”,也要有具体到一家一户的“工笔画”。

  文风关乎新闻工作者的作风◆■,也关乎党风、政风、社风。文风问题是个老问题,从当前主流媒体宣传报道看★★★◆,这一老问题呈现出一些新表现■■★■。

联系我们